P产品分类RODUCT CATEGORY
相关文章 / ARTICLE
水库水位雨量监测系统:精准识别内涝风险区域 WX-SW2 山东万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
关联降雨与水位变化规律:系统记录水库上游降雨量、入库流量与水位波动数据,结合下游河道、城市排水管网的水位响应,可分析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内涝敏感区域(如“当水库上游日降雨量超150mm时,下游3km处低洼区必现积水")。
绘制流域内涝风险图谱:通过历史数据建模,标注易受水库泄洪、区间汇流影响的区域(如河道行洪能力不足的瓶颈段、城市管网与河道水位顶托区域),为规划中的“分区防控"提供靶区。
支撑排水系统设计优化
确定排水设施规模:基于水库控制流域的降雨极值数据(如50年一遇、100年一遇降雨量),计算内涝防治所需的排水管网管径、泵站抽排能力及调蓄设施容积(如“根据监测的最大小时雨强80mm,确定新建泵站设计流量需达5m³/s")。
优化水库调度规则:结合下游城市内涝风险,调整水库泄洪策略(如设定“当预报下游日降雨量超100mm时,提前24小时将水库水位预降至汛限以下1米"),避免泄洪与城市降雨叠加导致内涝加剧。
评估现有防治工程效果
验证规划措施有效性:通过监测数据对比内涝防治工程(如河道拓宽、管网改造)实施前后的水位变化(如“某区域管网改造后,同等降雨条件下积水消退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.5小时"),量化工程效益,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。
识别规划短板:若监测发现“某新建排水系统仍在暴雨时出现积水",可通过分析雨量-水位响应数据,定位问题(如调蓄池容量不足、泵站联动延迟),指导规划修编。
辅助制定差异化防治策略
分区规划优先级:根据水库-城市降雨关联度,将内涝风险区分为“受水库泄洪主导"“受本地降雨主导"“双重影响"三类,针对性制定措施(如对泄洪影响区重点加固堤防,对本地降雨区推广海绵设施)。
动态调整规划目标:长期监测数据可反映气候变化对降雨规律的影响(如近10年极的端降雨频次增加20%),推动内涝防治标准升级(如将设计重现期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)。